于观摩中思辨:从小学研学看AI教育的下沉与融合——观“人工智能学院-平桥第一小学WRC智慧车库研学活动”
今日,有幸观摩了人工智能学院为平桥第一小学组织的“WRC智慧车库”研学旅行活动。作为一名从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,平日多纸上谈兵,此次深入活动,观摩人工智能启蒙教育如何向小学阶段“下沉”,感触良多,获益匪浅。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参观,而是一堂生动无比的“AI启蒙课”与“教育示范课”。
一、 研学设计:具身认知理论的成功实践
本次活动的精妙之处,在于其出色的课程设计。它完美地诠释了“具身认知(Embodied Cognition)”的教育理念——即学习并非仅发生于大脑,而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。
· 从抽象到具象:对于小学生而言,“人工智能”、“机器视觉”、“自动化”这些词汇是抽象和遥远的。但当他们亲身体验摇杆操作机器人精准地将轿车托起,目睹自动存取车辆时,这些抽象概念瞬间变成了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理解的具象存在。这种“震撼教育”的效果,是任何课本或视频都无法替代的。
· 多学科融合的现场课:这个智慧车库本身就是一个融合了机械工程、软件编程、传感技术、项目管理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。小学生们在观摩中,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一次跨学科的思维启蒙。他们的问题天马行空却又切中要害:“机器人会不会撞车?”(涉及传感器与避障算法)、“它怎么知道我的车在哪里?”(涉及数据库与定位技术),这正是STEM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状态。
二、 教育启示:AI素养培育需“前置”与“下沉”
此次活动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是: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,必须从中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开始“前置”和“下沉”。
· 点燃兴趣的火种:高校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,重在深度和 specialization(专业化)。但万丈高楼平地起,如果没有早期兴趣的点燃,很难培养出顶尖的创新型人才。本次研学活动中,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兴奋的光芒,正是一切伟大事业的起点。这远比学会一行代码更重要。
· 破除技术的“黑箱”:对于新一代的“数字原住民”,不应让他们只成为技术的消费者,更应成为其理解者和创造者。让小学生亲眼看到AI技术如何解决“停车难”这一现实社会问题,有效地破除了技术的神秘感与“黑箱”感,让他们明白科技的本质是“为人服务”,从而建立起健康、积极的科技观。
三、 高职角色的延伸:从“象牙塔”到“连接器”
作为高职院校教师,我们常思考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应如何体现。人工智能学院组织的此次活动,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——成为连接前沿科技与基础教育的“桥梁”和“连接器”。
1. 资源输出:拥有顶尖的专家、实验室和研究资源,如何将其转化为适合青少年认知水平的科普资源,是一项有价值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。此次活动的成功,证明了高校完全有能力设计出高水平的科普研学课程。
2. 人才培养的闭环:通过引导小学生,也能反哺自身。今天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种子,未来很可能成长为报考相关专业、投身科创事业的参天大树。这无形中为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储备了潜在的生力军,形成了人才早期培养的闭环。
3. 教学相长: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,参与组织和辅导此类研学活动,本身就是一次极佳的项目实践和沟通能力锻炼,实现了“教学相长”。
四、 反思与展望
当然,观摩之余,也引发我一些更深层的思考。例如,在未来的活动中,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更简单的交互环节?比如,让孩子们通过图形化编程,模拟调度一辆小车完成一次简单的“泊车”任务,将观摩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初步体验,进一步深化学习效果。
总之,此次观摩让我深刻体会到,教育是一场美丽的接力。人工智能学院此举,正是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完成了一次成功的“交接棒”。它启示我们,真正的教育创新,在于打破学段壁垒,整合社会资源,让知识的火种以更生动、更前沿的方式,传递到每一个求知若渴的心灵之中。
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如此高质量、有深度的研学活动,这不仅是小学之幸,亦是高校之责,更是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之基。